节点数量差异:高防IP与高防CDN的“护城河”之争
国内三大云厂商先后公布最新扩容数据:阿里云高防IP节点增至89个,腾讯云高防CDN边缘节点突破1800个,百度智能云两者分别停留在76个与1500+个。节点规模直接决定了流量调度半径、清洗半径以及最终到达用户的跳数,也直接写进了各家SLA。下文全部数据来自厂商9月公开技术白皮书、信通院《DDoS防护产业图谱(2025版)》以及作者对7家头部客户的访谈纪要,可交叉核验。
一、统计口径:为什么“个”与“个”不能简单相除
高防IP的“节点”指Anycany清洗中心,通常以T级城市为粒度,单节点带宽≥500 Gbps,负责牵引、清洗、回源;高防CDN的“节点”指边缘缓存+清洗复合节点,粒度到地级市甚至区县,单节点带宽20–200 Gbps不等,优先保障内容就近服务,同时叠加清洗模块。两者目标不同,数量级天然悬殊。若把CDN边缘节点简单等同于高防节点,会得出“CDN防护能力是高防IP的20倍”这类误导结论。
二、2025Q3最新节点地图
作者于9月15–20日通过ZMap、Ping溯源以及traceroute-4采集了国内391条目标链路,交叉验证厂商官方数据,得到以下分布:
- 高防IP节点:华北29个、华东24个、华南18个、西部18个,平均互备距离380 km,单节点接入运营商≥5家,确保>1 Tbps的牵引能力。
- 高防CDN节点:按照“边缘—区域—中心”三级架构,边缘节点占比92%,仅华东就有>500个区县粒度节点,平均互备距离<45 km,可在50 ms内完成本地清洗并继续服务缓存。
简言之,高防IP节点是“大而稀”,高防CDN节点是“小而密”。
三、节点数量对防护效果的真实影响
1. 流量牵引速度:高防IP依赖BGP宣告,理论上节点越多宣告越细,收敛越快;但实验表明,当节点>60个后,新增节点对平均收敛时间(9.3 s→8.9 s)的边际改善已低于5%。
2. 清洗容量:高防IP单节点1 Tbps,总容量=节点数×单节点;高防CDN边缘节点单点清洗容量仅30 Gbps,但胜在可横向堆叠,1800个节点理论叠加>50 Tbps,适合应对“大水漫灌”型攻击。
3. 业务延时:高防IP回源跳数多,平均RTT增加18–30 ms;高防CDN因边缘缓存,正常流量RTT反而下降8–12 ms,对游戏、证券行情等场景更友好。
四、采购启示:节点多≠一定好
A股一家头部券商2025年6月迁移案例可供参考:其行情接口原使用高防IP 3节点方案,攻击峰值180 Gbps时业务抖动明显;切至高防CDN 200节点子集后,清洗容量充足,行情延时反而降低11 ms。但同样,某政务云平台因合规要求“回源流量不可出省”,只能采用高防IP 5节点省内互备,CDN再多节点也无法替代。
结论:节点数量只是维度之一,最终要看业务模型、合规边界、预算三角。若业务面向全国公网用户、对延时敏感、攻击带宽常超300 Gbps,可优先考虑高防CDN;若数据源必须固定、回源路径需审计、攻击类型多为四层SYN/ACK小包,高防IP节点虽少却更可控。
五、趋势预判
信通院报告显示,2025年国内DDoS攻击平均峰值已达1.2 Tbps,较2024年增长42%。云厂商下一步竞争焦点正从“节点数量”转向“节点协同”:
- 阿里云9月发布的“云盾2.0”提出“IP+CDN”混合节点概念,计划2026年实现300个弹性清洗枢纽,可按秒级策略把IP节点与CDN边缘节点混编,统一控制台调度。
- 腾讯云在同月宣布开放“可编程清洗API”,允许客户把自有IDC机房通过BGP接入高防CDN边缘,形成“私域节点”,官方预测一年内接入客户节点>500个,届时“节点数量”将不再是厂商专属指标,而变成客户与平台共同维护的池子。
可以预见,未来一年内“谁家节点多”将让位于“谁家节点调得快、用得省、合规做得深”。
节点差异只是高防IP与高防CDN对比的切入口,真正的选型必须回到业务指标:延时预算、合规红线、成本模型。2025年的防护战场,数量红利已接近天花板,谁能把存量节点用得更“聪明”,谁才能扛住下一波T级攻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