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底带宽在高防IP价格方案中的真实含义
2025年9月,如果最近你正在给公司挑高防IP,销售大概率会甩给你一张报价单,上面写着“保底带宽10G,弹性30G,单价¥××/月”。很多人第一眼把“保底”理解成“最低可使用10G”,结果月底账单多出几万块,才发现自己踩了坑。今天把话挑明:保底带宽不是“最低赠送”,而是一份“最低消费”,它直接决定了你这张单子的底价。
一、保底带宽到底是什么
在电信计费体系里,保底带宽(Committed Bandwidth)是客户与运营商约定的“月保底流量阶梯”。简单说,不管你有没有攻击,也不论实际用了多少,月底都会按这个数值先算一笔固定费用。以2025年主流机房行情看:
- 电信、联通、移动三线骨干:10G保底≈2.8万~3.2万元/月
- 单线纯移动:10G保底≈1.8万~2.2万元/月
- 海外CN2回国:10G保底≈4.5万~5万元/月
以上价格含基础清洗、空路由及黑洞策略,不含商务折扣。注意,这是“铁门槛”,不是“赠送”。
二、为什么保底越高,弹性单价反而越低
高防平台的核心成本是清洗中心机柜、ASIC板卡和骨干带宽。带宽采购以“95计费”或“峰值计费”与上游结算,平台必须先把保底部分卖掉,才敢向上游锁量。于是出现“倒阶梯”现象:保底10G时,超出部分可能收80元/Mbps/月;保底100G时,超出部分降到25元/Mbps/月。2025年9月最新的阿里云、腾讯云、百度智能云官方价目表均印证了这一规律。
三、真实案例:同样被攻击50G,账单差4倍
A公司买10G保底,弹性至50G,被打了整整两天50G峰值。月底结算:保底费3万 + 超出40G×80元×2天≈6.4万,总费用9.4万元。
B公司直接买50G保底,同样被攻击50G。月底结算:保底费14万,无额外超出资费。虽然看起来贵,却比A公司实际花的9.4万多了4.6万,但B公司全年平均下来更稳——因为攻击并非每月都有,A公司只要每月来两次小高峰,全年就会反超B公司30%以上支出。
四、选保底带宽的三条硬规则
1. 看业务基线:把过去六个月每天95峰值拉出来,取最高的一条,再加20%冗余,就是最低保底。
2. 看攻击频率:若每月超过3次>20G的突发,且持续2小时以上,直接谈更高保底,别赌弹性。
3. 看合同黑洞阈值:部分厂商把黑洞阈值与保底挂钩,保底10G,黑洞才给40G;保底升到30G,黑洞才提到100G。想保业务连续性,就得让保底覆盖“黑洞门槛”。
五、2025年三季度最新行情速览
数据来源:工信部备案中心、各大IDC9月集采标书、运营商客户局文件(编号:2025-IDC-BJ-0915)。
区域 | 10G保底(万元/月) | 100G保底(万元/月) | 超出单价(元/Mbps/月) |
华北BGP | 3.0 | 27 | 25 |
华东电信 | 2.8 | 25 | 23 |
华南移动 | 2.2 | 20 | 20 |
海外CN2 | 5.0 | 45 | 45 |
注:以上为目录价,实际成交含年付7折、三年付6折常见折扣。
六、写给采购人的三句大实话
1. 别只看“弹性上限”,要看“保底起步价”,它才是你逃不掉的成本。
2. 让销售把“黑洞阈值”“超出单价”“计费周期”写进合同主文,附件里的小字往往藏着追加条款。
3. 攻击没有淡季,预算里先把保底带宽当“固定成本”留足,再谈弹性,否则年底财报会出现“不可预期网络费用”,审计一问一个准。
保底带宽三个字,本质是一张“防攻击门票”。价格方案再花哨,也绕不开这道门槛。2025年带宽资源整体涨价5%~8%,早锁量早锁价,把保底买够,才能把真正的风险留给弹性,而不是把预算黑洞留给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