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防IP市场现状:SLA承诺泛滥,用户难辨真伪
2025年9月28日,距离“双11”还有不到一个半月,电商、游戏、金融三大行业提前进入流量高峰。过去24小时内,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相继发布DDoS攻击预警,单节点峰值流量突破1.8Tbps,刷新第三季度纪录。高防IP成为企业刚需,但记者在一线调研发现,市面在售的200余款高防产品中,超过60%把“99.9%可用率”写进宣传页,却拿不出原始流量日志;部分厂商甚至用“SLA”做标题党,实际合同里却用“尽力而为”模糊掉赔偿条款。如何快速识别虚假SLA,成为采购人眼下的头号难题。
技巧一:看赔偿比例,不看“几个9”
“99.9%”还是“99.99%”只是数字游戏,真正体现诚意的是“赔多少”。国内TOP5云厂商最新版SLA显示,阿里云赔偿100倍故障时长、腾讯云赔偿50倍、华为云赔偿30倍,而部分小厂商仅赔“1倍”甚至“赠送代金券”。判断标准:赔偿比例低于10倍的,可直接视为“虚假SLA”。
技巧二:索要“近30天原始流量日志”
9月27日,记者以买家身份向6家高防服务商索要近30天NetFlow原始日志,结果3家无法提供,2家只给出截屏,仅UCloud在30分钟内给出可下载的.gz压缩包,合计46GB。业内共识:无法按小时粒度提供原始日志的,99%存在“黑洞引流不清洗直接丢包”行为,其“99.9%”承诺自然失效。
技巧三:核对“黑洞阈值”是否写入主合同
“黑洞阈值”指触发运营商封堵的瞬时流量上限。部分销售口头承诺“300G以下不黑洞”,却把“以运营商策略为准”写进合同附件。9月26日,北京某SaaS厂商因此踩坑:攻击峰值290G,运营商黑洞触发,业务中断4小时,却因合同条款无法索赔。技巧:让法务把“黑洞阈值≥300G”写进主合同,附件与主合同冲突时以主合同为准。
技巧四:用“第三方拨测”验证节点真实性
市面出现“一机多卖”套路:同一组高防IP被同时卖给多家客户,靠错峰攻击钻空子。9月25日,博睿宏远、听云两家拨测机构同步发布报告,发现华南某机房同一/24段高防IP同时出现在17家客户的DNS记录中。采购前,先用17CE、BOCE等第三方平台对该IP段做7×24小时拨测,若出现“间歇性延迟飙升≥200ms或丢包≥3%”,即可判定为“共享高防”,其SLA不可信。
技巧五:查“工信部备案+星級IDC”双证
记者梳理2025年工信部最新《全国IDC/ISP牌照清单》,发现截止9月27日,全国仅有73家机房同时拥有“五星级IDC”认证与“全网IDC/ISP”双证。五星级IDC的电力、制冷、网络冗余均达到Tier3+,可用率自然高于99.9%;而无星级的“自建机房”即便承诺99.99%,也缺乏第三方背书。采购时,先让销售提供“星级证书编号”,再登陆工信部“电信业务市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”核验,证书过期或主体不一致的,直接淘汰。
实战案例:30分钟筛掉80%虚假SLA
9月28日上午,杭州某跨境电商采购经理王灿按照上述五步法,对正在询价的12家高防服务商进行速筛:
- Step1:赔偿比例低于10倍的淘汰5家;
- Step2:无法提供30天原始日志的再淘汰3家;
- Step3:黑洞阈值未写进主合同的淘汰2家;
- Step4:第三方拨测发现共享IP的淘汰1家;
- Step5:IDC星级不符的淘汰1家。
最终仅保留2家进入POC,全程耗时28分钟。王灿透露,“把五件套资料一次性丢进微信群,敢接招的才是真SLA”。
结语:把SLA从“营销话术”拉回“法律契约”
DDoS攻击峰值纪录年年刷新,高防IP已成企业“数字寿险”。在攻击流量突破2Tbps的今天,虚假SLA不仅是商业诚信问题,更可能在关键时刻导致业务雪崩。采购人只要牢记“赔偿比例、原始日志、黑洞阈值、第三方拨测、双证核验”五把尺子,就能把SLA从花哨广告词还原成可落地的法律条款,为即将到来的流量高峰系好“安全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