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负责线上业务运维的朋友找我聊,说遇到DDoS攻击时,纯云高防贵得肉疼,自己买硬件防火墙又扛不住超大流量。其实这事儿真不是二选一,高防服务搭配自有物理机做混合部署,才是性价比和防护效果兼顾的硬解法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清楚这套架构怎么落地。
为什么纯云高防或纯自建都差点意思?
先说纯公有云高防。大厂防护能力确实强,300G、500G攻击都能洗得干干净净。但痛点也很明显:业务流量全走公网,跨国或跨运营商访问延迟高;核心数据存在别人家机房里,金融、医疗这类敏感行业合规压力大;最要命的是突发攻击导致流量激增时,带宽费用能让你心跳加速。
再看纯自建防御。买台几十万的硬件防火墙往机房一放,小规模SYN Flood还能扛住。可遇到300G以上的反射放大攻击,设备直接被打穿不说,机房还可能强制给你黑洞路由。更别提现在攻击都是混合类型,CC攻击夹杂着TCP碎片包,单靠设备规则库根本来不及响应。
混合架构的核心:分层过滤+智能调度
咱们要的混合方案,本质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:高防服务负责在云端抗流量型攻击,清洗干净的流量再回源到自有服务器处理业务。具体部署分三层:
第一层:高防节点智能调度。用BGP多线接入点做流量入口,别死磕单IP。通过DNS智能解析或Anycast技术,把用户请求动态分配到最近的高防节点。实测某电商平台用这招,广东用户走深圳节点,北京用户走亦庄节点,延迟直接降了40%。
第二层:云端攻击清洗。这里有个关键细节:高防节点必须支持TCP源站隐藏技术。你的真实服务器IP绝不能暴露,所有回源流量走专线或IP白名单。见过太多案例因为回源IP泄露,攻击者绕过防护直打源站。
第三层:本地深度防护。自有服务器前面还是要架设WAF和应用防火墙。重点防CC攻击和业务逻辑漏洞,比如在Nginx里配动态人机验证,当某个IP高频访问支付接口时,自动弹出滑块验证码。本地规则库记得每周更新,0day漏洞爆发时能顶住第一波。
落地部署的五个硬核细节
纸上谈兵没意思,直接上干货:
1. 专线比VPN靠谱十倍。高防节点到自有机房千万别走公网VPN,QoS没保障。拉条MPLS专线,哪怕10M带宽也够用,重点是隔离攻击流量。某P2P公司吃过亏,公网回源被嗅探到IP段,专线成本比被攻击停机的损失便宜多了。
2. 高防策略必须自定义。别迷信厂商的默认模板。游戏行业重点开UDP防护,电商得强化HTTP/HTTPS CC防护。建议在测试环境模拟攻击:用hping3发SYN包,slowloris打慢连接,根据业务调整阈值。见过某交易所把SYN速率阈值调到8000pps才防住攻击。
3. 源站服务器减负技巧。回源流量只处理核心业务,静态资源扔给CDN。更狠的招是把登录验证放在高防节点,通过API和源站通讯。某银行系统这么干之后,源站CPU负载从90%降到35%。
4. 实时监控要带自动切换。在高防控制台设告警规则,比如5分钟内触发3次清洗就发短信。更专业的做法是用脚本监控BGP状态,当主节点不可用时,自动切DNS解析到备用高防集群。这个预案每月必须实战演练。
5. 成本压缩实战经验。95%带宽计费模式下,把日志分析服务挂在高防出口。看到攻击大多发生在凌晨,就跟厂商谈分时段弹性防护:白天开200G防护,夜里2点到6点升到500G。某直播平台靠这招省了60%费用。
踩坑实录与补救方案
去年帮某证券APP做迁移时,差点翻车。问题出在回源证书上:高防节点用TLS1.3,源站服务器只支持TLS1.2,结果大量用户握手失败。现在我们都要求两端SSL协议和加密套件严格匹配,用openssl sclient反复测试。
还有个高频坑点:高防清洗后流量带着X-Forwarded-For头,源站Nginx没配realip模块,导致风控系统拿不到真实IP。解决方法是在nginx.conf里加: setrealipfrom 高防IP段; realip_header X-Forwarded-For; 这行代码救过太多人。
最后提醒:别以为上了混合架构就高枕无忧。每季度必须做渗透测试,雇白帽子模拟DDoS打自己。我们团队每次测完都要调整WAF规则,最近就新增了对QUIC协议的攻击防护。
这套方案跑顺了,你会发现比纯云方案省30%成本,比纯自建防护能力提升五倍不止。关键数据捏在自己手里,运维半夜也能睡个踏实觉。手里有物理服务器的,现在该动手调整架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