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刚下战场,头发都熬白了几根。某头部电商平台的618大促安防项目,我带着团队死磕了三个月。峰值时段每秒2.3T的DDoS混合攻击砸过来,业务曲线愣是没抖一下。今天不聊虚的,直接甩干水分上硬货。
大促防护和日常根本不是一回事
很多人觉得日常防护做得好,大促调高带宽阈值就行——这是找死。去年双十一某友商翻车现场我复盘过:日常50G防护稳稳当当,大促当天凌晨被300G+的CC攻击混合UDP Flood直接打穿。为什么?攻击团伙早就摸清了你的防御阈值,专挑业务峰值时刻发动总攻。
高防IP方案设计踩过的三个大坑
第一坑:迷信单一高防节点。某客户用了顶级机房的高防服务器,结果骨干网路由被攻击流量挤爆,合法用户根本挤不进线路。解决方案:分布式高防节点+智能调度。我们在华北、华东、华南部署三套高防集群,用自研的流量调度系统实时监测节点状态。华东节点被打出阈值时,调度系统在15秒内将流量切到华南备用节点。
第二坑:忽略业务层CC攻击。有个做秒杀的客户,HTTP防护策略没调优。攻击者用2万台肉鸡模仿真实用户狂刷商品详情页,Nginx直接504。后来我们做了三件事:人机校验动态加载(正常用户无感,爬虫触发验证)、API调用频率熔断(单个IP每秒请求超过阈值直接扔进小黑屋)、业务逻辑风控(识别异常下单路径)。
第三坑:源站IP泄露。别笑,真有人套了高防IP却把源站IP写在客服页面的JS文件里。我们强制要求客户:所有对外服务域名必须CNAME到高防,源站服务器只放行高防回源IP段,连CDN厂商都要过白名单。
流量调度是保命的真功夫
大促当天最凶险的是凌晨秒杀时段。监控大屏突然告警:华北节点入口流量飙升到800G,其中78%是UDP碎片包。这时候干两件事:自动触发流量清洗(基于报文特征识别,合法流量走绿色通道)、智能DNS秒级切换。关键在切换策略:不能等节点打满才切,我们在带宽利用率达70%时就逐步调度流量。用户端完全无感知,连APP端的长连接都没断。
应急响应手册必须写到毛细血管
别指望靠人肉盯监控。我们给客户写的应急预案精确到这种程度:
当SYN Flood超过200G时: 自动启用TCP协议栈优化(调整SYN Cookie阈值) 当CC攻击QPS超50万: 立即开启人机验证+拉黑TOP10 AS号 当业务API异常报错率>5%: 自动降级非核心功能(如关闭商品评价加载)
每个动作对应具体的运维指令,连登录跳板机的密钥存放位置都写在文档里。
省钱的野路子
高防带宽贵得肉疼?试试这招:业务流量与攻击流量分离调度。把商品图片/视频等静态资源扔到带基础防护的CDN,动态API请求才走高防IP。某客户用这方案把防护成本压低了40%。还有更狠的——攻击流量牵引:发现攻击源主要来自某海外运营商时,直接通过BGP通告把该AS号的流量导到空路由黑洞。
压测报告比老板的承诺更重要
上线前我们做了三轮压测: 1. 极限带宽测试:模拟300G UDP Flood冲击,看清洗设备会不会崩 2. 业务穿透测试:用爬虫集群模拟2万并发用户抢购,观察订单系统时延 3. 故障切换演练:手动拔掉高防集群光纤,看流量调度能否在30秒内完成
压测时发现个要命的问题:某台清洗设备TCP会话表项居然设了默认值!当并发连接超百万就疯狂丢包。要是没这轮测试,大促当晚绝对事故。
现在看监控曲线已经平静了,但我知道下个战场不远。真正有用的防护方案都是鲜血换来的,那些没写出来的细节,可能才是救命的关键。下次大促见真章吧。